7月29日,中國長安汽車集團有限公司正式組建,這是繼中國一汽、東風汽車之后的第三家汽車類央企。至此,我國已形成由一汽、東風、長安三大企業組成的龐大陣容,并擁有各自獨特的業務布局與戰略規劃,肩負著推動中國汽車產業發展的重任。
中國第一汽車集團有限公司(簡稱中國一汽)是國有特大型汽車企業集團,總部位于吉林省長春市,前身為第一汽車制造廠,是國家“一五”計劃重點建設項目之一。中國第一汽車集團有限公司于1953年奠基,1956年建成投產并制造出新中國第一輛卡車CA10(解放牌),1958年制造出新中國第一輛小轎車和第一輛高級轎車(紅旗牌)。一汽的建成,可以說開創了新中國汽車工業的先河。
中國一汽經過七十余年的發展,建立了東北、華北、華東、華南、西南等五大生產基地,構建了全球化研發布局,擁有紅旗、解放、奔騰等自主品牌和大眾、奧迪、捷達、豐田等合資品牌,產品覆蓋乘用車、商用車、特種車輛等,累計產銷汽車超過6200萬輛,2024年,中國一汽整車銷量突破320萬輛,營業收入5550.1億元。
中國一汽的注冊資本為354億元,業務覆蓋汽車/零部件制造、汽車租賃、出行、金融、進出口、物流、云計算、區塊鏈、大數據、人工智能、智能網聯等前沿技術。
紅旗作為中國唯一承載國家符號的汽車品牌,其政治象征意義遠超商業屬性。長期以來,紅旗汽車都作為國賓車和閱兵用車,擁有極高認可度。同時,一汽紅旗也是國內少數幾家能夠獨立制造大排量多缸數發動機的廠家之一。
2023年,由一汽自主設計的國內首款V型12缸直噴增壓(V12TD)發動機在一汽研發總院整車開發院試制部成功試制下線TD發動機基于代號CA12GV的自然吸氣V12發動機而來,V12TD最大功率762馬力,最大扭矩1100牛米,參數相比此前的版本提升巨大,未來將配合混動系統匹配整車應用。據中國一汽相關負責人介紹,近5年來,中國一汽不斷提升核心競爭力,累計突破關鍵核心技術1559項,獲得專利授權12728件?!澳壳?,中國一汽新能源車型上的電驅系統、空氣彈簧、減震器、線控轉向器等核心系統和零部件基本做到了100%的國產化?!?/p>
除了民用車之外,中國一汽在商用車領域也十分具有建樹。一汽解放是國內專業生產商用車(卡車)的企業之一,生產車型涵蓋重型、中型、輕型卡車、客車,以及發動機、變速箱、車橋等核心零部件,擁有從毛坯原材料到核心零部件、從關鍵大總成到整車的完整制造體系。公司產品主要用于牽引、載貨、自卸、專用、公路客運、公交客運等各個細分市場。截至2024年,一汽解放已在全國戰略布局了長春、青島、廣漢、柳州、佛山5大整車生產基地,達成了41.8萬輛/年的總產能規模。截至2024年12月31日,一汽解放總資產為727.49億元,同比增加6.85%;2024年1—12月,實現營業收入為585.81億元,實現整車銷售25.11萬輛,同比增長3.90%,國內市場份額占比達到20%以上。
旗下的錫柴(一汽解放汽車有限公司無錫柴油機廠)擁有13L、15L、16L等多款大排量發動機,動力參數及燃油經濟性都表現優異。以16升錫柴CA6SX1-60E61N發動機為例,最大馬力可達600馬力,可輸出最大扭矩為2800牛米,具備10萬公里長換油周期。
除了傳統汽車行業外,一汽也在積極布局低空經濟。中國一汽于2023年啟動飛行汽車研發工作。2025年6月13日中國一汽與深圳市大鵬新區簽署合作協議,成立一汽旗翼科技有限公司,核心業務聚焦于飛行汽車的研發、制造、測試及未來運營。其首款驗證產品命名為“紅旗天輦1號”,該產品采用分體式結構設計(陸行體+飛行體),具備垂直起降能力。根據官方數據,其空中續航里程超過200公里,最高飛行時速可達150公里/小時。該原型車已在2025年上海車展及香港車展亮相,并計劃于年內完成首次飛行測試。根據其公布的時間表,紅旗飛行汽車首款產品計劃于2029年正式推出,并設定2035年實現商業化載人飛行的目標。
東風汽車集團有限公司(簡稱東風汽車)是以汽車制造、銷售、服務和技術研發為主業的商業一類央企,前身是始建于1969年的第二汽車制造廠。
1975年,第一輛東風EQ240越野車下線年,東風汽車第50萬輛汽車下線年,第一批“富康”轎車試裝下線,東風轎車項目落地。建廠50多年來,東風汽車累計產銷汽車近6000萬輛,其中2024年銷售汽車248萬輛,同比增長2.5%;終端交付256萬輛,同比增長4.8%。
東風汽車注冊資本156億元,主要產品覆蓋豪華、高檔、中檔和經濟型各區隔,業務涵蓋全系列商用車、乘用車、軍車、新能源汽車、關鍵汽車總成和零部件、汽車裝備、出行服務、汽車金融等。旗下擁有東風汽車、AC米蘭官網嵐圖汽車、猛士、東風日產、東風本田、東風英菲尼迪、東風標致、東風雪鐵龍等。在商用車領域,擁有東風商用車有限公司、東風特種商用車公司、東風柳州汽車有限公司等商用車業務公司。
東風汽車自2023年下半年起進行組織架構調整,將27家直管單位整合優化為6個事業群,形成“4+2”(自主乘用車、商用車、零部件、汽車金融和東風日產、東風本田兩個合資品牌)業務版圖。深度整合東風風神、東風奕派、東風納米三大自主乘用車品牌制造與營銷資源,組建商用車事業部、零部件事業部,統籌集團商用車與零部件事業戰略規劃與資源調配,組建金融事業分部,構建乘商產融協同新機制。
在研發體系上,東風汽車構建“1+N”(研發總院+13家研發機構)研發體系,緊抓基礎性、共性與前瞻性研發主動權,深挖平臺化、模塊化研發潛力,實現降本增效。
在新能源領域,布局3個乘用車與商用車新能源專屬平臺,前瞻布局燃料電池汽車領域,打造三大氫動力平臺產品。同時,東風汽車還完成電池、電機、電控產業化和近地化布局,掌握了商用車“龍擎”和乘用車“馬赫”綠色低碳動力品牌。在新能源技術核心領域,東風汽車實現電池、電驅、電控等新能源汽車核心部件的全產業鏈布局,已建成22GWh電芯、5000套氫燃料電池中試生產能力、100萬套電驅、42萬套自主控制器、70萬套IGBT生產能力。無人駕駛乘商產品均達到L4級水平,在雄安等全國30多個城市示范和商業化運營。
東風汽車自主高端純電動品牌“嵐圖”,定位于高端新能源汽車,車型包攬MPV、SUV及轎車等,在國內市場具有較強的品牌號召力。今年以來,東風汽車推進新能源轉型,整體經營呈現銷量逐月回升,新能源和自主品牌快速增長的良好態勢。
據嵐圖汽車公布,7月共交付新車12135輛,同比增長102%,環比上漲21%,實現了連續六個月的銷量增長。今年前七個月,嵐圖汽車的累計銷量達到68263輛,同比增幅88%。
在東風嵐圖智慧工廠,通過935臺工業機器人協同作業,可實現118秒下線G、大數據等技術,實現轎車、MPV、SUV等多種車型共線混流生產。
目前,東風汽車以“新能源+智能化”為核心,完成從“合資依賴”向“自主主導”、從“燃油車為主”向“新能源為主”的轉型,構建了覆蓋豪華到經濟型、乘用到商用、整車到核心零部件的全棧式汽車產業生態。東風汽車有關負責人介紹,東風汽車立足產業戰略定位,聚焦核心競爭力,把握轉型升級歷史機遇,以技術領先帶動產品競爭力提升。
7月底,中國長安汽車集團有限公司(簡稱長安汽車)正式成立,注冊資本高達200億元。在三大央企中,新長安的注冊資本超過東風汽車集團的156億元,次于一汽集團的354億元。新長安擁有117家子公司、資產總額3087億元、約11萬從業人員的堅實基礎,主要經營業務涵蓋汽車整車及零部件、金融、摩托車等領域。
長安汽車擁有阿維塔、深藍、長安啟辰、長安汽車及長安凱程等多個自主品牌,此外還有長安福特、長安馬自達等合資品牌。商用車領域,長安凱程主攻輕型商用車,此外還有一個長安跨越,主營業務也是輕型商用車。作為國內的老牌車企,除了上述的一些合資品牌外,長安還與沃爾沃、鈴木、標致雪鐵龍等車企進行過合作,不管是汽車質量還是造車技術,長安汽車相比兩位“老大哥”也不遑多讓,可以說造車的底子十分牢固。
今年上半年,長安總營收1469億元,累計銷量為135.53萬輛,同比增長1.59%,創近8年新高。其中,自主品牌累計銷量為115.06萬輛,同比增長2.61%;新能源汽車累計銷量為45.17萬輛,同比增長49.05%。而長安汽車今年全年目標是汽車銷量達300萬輛,其中新能源汽車銷量100萬輛,全年預計營業收入3550億元。
在7月30日重慶舉行的媒體溝通會上,長安汽車表示戰略定位及目標是:打造具有全球競爭力、擁有自主核心技術的世界一流汽車集團。到2030年,努力達到整車產銷規模500萬輛,新能源汽車銷量占比超60%,海外銷量占比超30%。將打造世界一流的新能源汽車專用平臺,進一步提升平臺通用化率,主流平臺年產銷規模達百萬輛級。
中國長安汽車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朱華榮表示,新長安整車的目標沒有發生變化,但新長安體系化能力有很大變化,這對規模、效益、效率提出新的要求,包括整車、零部件、物流、商貿、金融、新興產業業務形成未來戰略業務,全部推向海外。
對于未來的發展之路,朱華榮表示,集團將跟蹤數字能源、電池回收等產業發展機遇,探索商業化及規?;窂?。同時,圍繞智駕、底盤、智艙等核心技術,持續打造安全、聰慧、矯健的天樞智能技術品牌。打造智能汽車安全技術全國重點實驗室、企業技術中心等國家級創新平臺,聚焦人工智能、體驗感知等創新業務。未來五年,中國長安汽車將面向全球推出50余款新能源產品,構建全譜系新能源品牌矩陣,持續在全球打造阿維塔、深藍、長安三大品牌;布局AI垂域模型、光/量子計算等前沿領域,未來十年在新汽車領域投入超2000億元,實現技術探索到產品變現。此外,中國長安汽車將拓展無人駕駛商業運營、飛行汽車、人形機器人、泛出行等新興業務,持續加強與斯特蘭蒂斯、福特、馬自達等全球整車企業合作。
我國的汽車產業從跟隨外資企業“跟跑”到“并跑”再到“領跑”的質變,三大汽車央企的戰略布局勾勒出中國汽車產業向上發展的路線??v觀三家造車央企,可以看出各家車企的布局雖然有所區別,但都是以提升新質生產力為核心目標,著力打造“高新精尖”的產品特征,同時在反對行業“內卷式”競爭的大背景下,推動產業向技術創新與高質量發展轉型,引領汽車行業從“規模擴張”向“質效提升”的轉型。(朋月)